《功勋》8人中5位是科学家,仅1人有海外留学经历,这预示着什么?

作者:玉圹 USA另一面
【版权归作者所有,翻版必究】



《功勋》的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李延年是军人,张富清是军转干部,申纪兰是基层干部、新女性代表,其他五位全部是科学家。

这项国家最高荣誉勋章的授予,这部优秀主旋律电视剧的拍摄,足见时下国家对科学家和科研工作的重视。

在这五位科学家中,除孙家栋是留苏海归外,其他四位全部是所谓的“土鳖”(借用通俗说法,绝无不敬之意),都没有留洋经历。

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于敏毕业于北大物理系,黄旭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

这是否预示着国家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了我们国家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能培养出自己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科技领域一切以洋为师、过度依赖输送人才到海外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思路并不正确,或者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需要了。

现今我们与西方科学界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经济实力也早已稳居世界第二,我们有能力、有底气培养和锻造出更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现今的科研人员最缺的,已经不是物质层面的科研条件了,而是袁隆平、屠呦呦、于敏、黄旭华他们身上的那股精神。

这股精神是不慕名利、安心科研的精神,是“板凳能坐几十年冷”的精神,是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突破个人和家庭之“小我”的“大我”精神,是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是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追求。

科研技术、科研条件是支撑一个科研工作者干下去的必需,但这股精神才是一个中国人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根本,这是《功勋》和这些科学家前辈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我们要有更明确的自立、自强意识,不能过分依赖海外留学的经验和国外的评价系统,袁隆平、黄旭华等前辈的事迹已经证明了要成为科学“大家”而非一般的科研工作者,扎根中国实际,依靠中国自身更为重要。

我们要改变那种西方什么都好、一切科研向西方看齐的旧观念,在不拒绝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独立自主的科研道路。

我们的科技水平不仅要赶上西方,还要全方位引领世界。我们曾经引领了世界几千年,落后不过几百年,是该全面努力,最后一搏,让中华回到他应该在的位置了。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