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玉圹 USA另一面
【版权归作者所有,翻版必究】
在美国买菜,一般都是去相应的超市。比如我们住在大底特律都会区,买肉、蛋、奶一般是去Meijer,买廉价蔬菜水果一般是去Randazzo,买有机食品去Whole Foods,买中国食品去168 Asian Mart。他们几乎是一种垄断的存在,一般华人朋友到这边,都是去这几家。
也不是说没有其他的超市可以买菜,只是相较于中国到处都是的菜市场,美国的集中度要高得多。所以我们通常都要驱车二三十公里去买菜。因为路远,没法像中国那样天天买菜,每次都是买一两礼拜的。
但美国也并非只有超市这一种买菜的场所,像中国的路边摊、菜市场,美国仍然存在。
路边摊我曾在我所居住的底特律中城(Midtown,大概相当于国内的“二环”)碰到过,是附近地区的农民拿自家种的新鲜水果蔬菜来卖,价格比超市略贵,但围观来买的人不少。这种路边摊是临时的,也就偶尔碰到。
我还曾在纽约州的一家旅游超市外面看到过当地农民摆摊卖自家的水果、蔬菜、蜂蜜等产品。那是2018年我带父母去纽约等地旅游的时候在中途休息的地方遇到的,听说那里的农民都不用电灯电视,过着原始、纯朴的生活,非常有趣。虽然是在旅游区,但他们卖的东西一点儿都不贵,甚至比超市还便宜,这也许正好证实了他们“纯朴”的特点吧。
美国的菜市场一般叫作Farmers Market,直译是“农夫市场”,主要也是附近的农民拿自家地里产的水果、蔬菜等来卖。与路边摊主要的不同是,它的开放时间比较固定,参与的人流量一般也会多很多。
美国的Farmers Market没有中国菜市场那么广泛,但仍有高达8144家之多(美国农业部2013年数据)。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纽约的Union Square Green Market,旧金山的Ferry Plaza Farmers Market,达拉斯的Dallas Farmers Market,宾夕法尼亚的Lancaster Central Market等。Lancaster Central Market自18世纪时就有了,存续了200多年,依然兴旺。
Farmers Market除了蔬菜、水果,有的还卖面包、热狗、鲜花、衣服、手工艺品等,有的还会有咖啡馆、餐馆、纪念品商店。从这一点来说,Farmers Market更像中国农村的集市。
Farmers Market常会吸引一些流浪歌手或乐队来“蹭流量”,也为其本身带来更多的趣味。人们逛Farmers Market除了买菜,还可以享受另一种休闲生活方式。
Farmers Market有的是每天都开放,有的只有周末才开放。一般大型的Farmers Market开放的时间比较多,有的甚至每天都开,并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景点。小镇上小型的Farmers Market一般就周末的上午至下午两三点开放,也有一些安排在周二或者周五开放,每周只有一两天。
美国的农民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都是大农场主,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当然是这种农场主了,可以对应中国解放前的地主,雇佣工人,使用大型机械,对农场进行公司化的运营。
第二类即是受雇于这些大农场主的农业工人,可以对应解放前的雇农。他们主要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与工业领域的工人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毕竟要风吹日晒,实际上更加辛苦。
第三类是家庭式农业生产者。他们一般拥有的土地远少于大农场主,但仍然算是有份家产,可以世代承继。有的家庭好几代人就耕种这么一片土地,维持生活不成问题。他们类似于中国解放前的自耕农,我们可以简单将其称作农民,以与大农场主相区别。Farmers Market的卖家主要就是他们。
从族裔分布来看,Farmers Market的卖家有白人,有拉丁裔,也有亚裔。亚裔中以苗族人居多。在加州的农业重镇Fresno,有2万多苗族人,大多都是从事农业。苗族在国外被称作赫蒙人(Hmong),在美国有约26万。今年“黑命贵”事件里的那个亚裔警察就是赫蒙人,当然这是题外话。
美国社会虽然早已工业化、现代化,却对Farmers Market保持了足够的包容和支持,有些地方的政府还会在特定的时间隔离出专门的一块地方给大家摆摊。农民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价值,用以养家糊口,同时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更多元的购买和休闲方式。
中国有更广大的农民群体,也有数以千万计依靠卖菜维持生活的城市弱势群体。最近,《人民日报》为他们发声,喊话互联网巨头不要和他们抢饭碗,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并赢得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支持。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媒体一个正面的例子。
《人民日报》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反垄断,揭露大资本的真实面目。大资本以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先是拉拢消费者,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倾销的手段挤垮菜市场上的小摊贩,而后逐步提高价格,增加基层老百姓的食品负担,收割市场。二是强调大资本应去攻关国家和社会的大难题,而不是与社会的弱势群体小摊贩争夺利益。
从目前的现实来看,估计国家也不会真的指望那些嗜血的资本去攻坚克难,这方面主要还是个呼吁和态度。中国有那么多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国有企业,本身就承担了这方面的职能。
但小摊贩可能的失业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国家必须关心的,这恐怕才是《人民日报》发声的最主要原因。
半年多前中国政府提倡搞“地摊经济”,主要原因也是担心疫情后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引起社会不稳定。而今没过多久,大资本就频频出手抢底层的饭碗,政府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美国前些年中低端制造业外流带来的失业问题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是个很好的借鉴。我所在的底特律都会区正是此事的受害中心,工人失业,城市破产,乞丐遍地,毒品泛滥,治安混乱,到现在底特律都还没走出来。
底特律现在67万人,人口最高峰时180万人,想想中国这数以千万计的小摊贩失业,那得是多少个底特律啊!为了底特律的复兴,美国有关部门已经投入了大笔的资金,但到现在还是看不到昔日的繁华。如果真的几年时间中国这上千万的小摊贩都失业了,中国城市得增加多少不稳定因素啊!
一个城市发展起来不容易,但要毁掉它却是非常容易的。只需要让一定规模的人口失业且难以再就业,就能搅得整个城市不得安宁。
社会的高失业率是个非常不经济的事情,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原本创造正面社会价值的人因失业无助搞出很多负面的事情,又需要社会投入更多的正面价值去补救,这样一来二去,原本漂亮的经济数字都会被虚耗掉。
大资本如果入驻低端行业,将在很短的时间内消灭大量低端岗位,届时除部分人被大资本链条吸纳之外,其他大多数原本创造社会正面价值的小摊贩很可能因此变成增加社会负担的不稳定因素,以底特律为代表的美国铁锈区严重的社会问题将可能在中国上演。
有人说可以给那些失业的小摊贩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再就业,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对下岗、失业人群进行培训,这并不是什么新理念,中国已经做了很多年了。
我们且不评价这个工作有多大意义,专就这些小摊贩来说,客观而言,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再学习的能力普遍比较弱,在这低端岗位不断被消灭的大潮下,能适合他们快速学习上手并且能和卖菜一样足以养家糊口的东西其实并不多。
我们常说要保护弱势群体,小摊贩就是城市里边缘化的一群人,是城市中真实存在的弱势群体,理应得到全社会的保护,而不是用高科技手段把他们逼上绝路。
有人说菜市场的“脏乱差”不符合社会文明进步的需求。社会要更文明,菜市场要更干净、卫生,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应采取的方法只能是逐步改进,而不是“取消主义”,全部消灭掉。
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改造,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多给菜市场一些耐心。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随着卖菜人的新老更替,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相信中国的菜市场将来也会是文明、洁净之所。
发达如美国,仍未消灭菜市场。农业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很小,仅百分之一二,去掉那些大农场主,普通农民的比例就更小了,然而美国并没有因此彻底消灭“菜市场”。
中国的农业人口远多于美国,占人口的比例更是多达41.48%,城市的很多弱势群体也靠着卖菜为生。大资本考虑的只是自己所能赚取的流量和金钱,国家却不能对数以千万计的人们的失业风险不管不顾。人民日报这次的文章引起整个社会一边倒地谴责互联网巨头,他们确实不冤。
回头看看当年的国Q改Z,造成大量职工下岗,带来之后十多年严重的社会问题,后面的政府花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才逐步化解危机。
这还是在国家经济快速的增长中解决问题。而今,中国已不再可能有那么高的增长率,在存量博弈中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失业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弄不好,解决失业人口带来的社会不稳定问题需要消耗掉的社会资源,会远远多于互联网巨头们赚取的利润及其为社会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