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玉圹 USA另一面
【版权归作者所有,翻版必究】
美国人结婚,婚礼的花费主要由女方承担。第一次听说这个习俗的时候,我也是十分惊讶。即使不像中国那样主要由男方来承担,也该像我们听说的西方人去餐馆吃饭一样AA吧?
实际上美国人也不是什么都AA的,不能把餐馆吃饭的习惯套在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所谓“人情”在美国没有中国那么重,但毕竟大家都是人,是人就有情,纯粹的经济算计是不足以维系一个巨型社会的持久和谐的,美国人也有他们的人情。
当然,公平是要有的,婚礼费用女方出了,男方得承担接下来度蜜月的全部开支。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现代西方人的习俗,古代西方女性比“主内”的中国女性地位更低,男人娶妻被认为是帮女方家庭卸包袱、减累赘,所以根本不需要以蜜月旅行的费用来平衡女方的婚礼开支。
西方蜜月风俗的来源,据说可以追溯到古代日耳曼条顿人婚后喝一整月蜂蜜的习俗。而蜜月旅行是十九世纪才在欧美广泛兴起的,起初也主要是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喜好。几十年后,到十九世纪末,蜜月旅行已经风靡了欧美社会的各个阶层,直至今日。
度蜜月对中国人来说是个“舶来品”,中国人传统上在西方人度蜜月的这段时间是在做“回门”等事情。
这些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中国人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度蜜月也成了中国很多年轻人的“结婚必备”。
不过让中国年轻人头疼的是,就算准备这笔资金不是问题,足够长的假期却不易得。现在中国很多公司里5天的年假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蜜“月”了。
美国人结婚相对中国人的传统婚姻习俗来说要简单很多,别说“三媒六聘”,彩礼和嫁妆这种东西都不存在于美国人的概念里。
彩礼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是不需要彩礼的,女人都是去别的部落里抢,而且多是傍晚时分去抢,所以才有了“婚”这个字。即黄昏时候抢女人回来成亲。
大家都是抢,你抢我们部落的,我抢你们部落的,抢来抢去大家都是亲戚朋友了,再用这种野蛮的方式好像也不太合适。
于是,舜帝发明了“聘娶婚”。
舜帝找到附近部落的首领跟他们谈:下次我们部落的男孩子到了娶亲的年龄,我们会带着一对雌雄鹿皮来向你们求亲(即“以俪皮为礼”),咱们一起和谐快乐地把婚礼办了,你们看怎么样?。
部落首领们一听,这是个好主意。抢这事儿毕竟不太文明,即使大家都默认了,也不动多少刀兵,但摩擦矛盾总难以避免,意外伤害也会经常发生。最关键的,哪个姑娘该嫁哪个部落哪个人,都没个定数。
所以大家都认为舜帝的提议高明,有效地解决了部落间世代以来的一个大难题,大家都愿意服膺和执行。
从此,华夏民族开始摆脱原始的抢婚,进入文明的以聘娶女的阶段。
起初,彩礼只是那一对鹿皮,下聘流程也很简单,后世逐步演化出复杂的聘娶制度和风俗习惯,在中华大地的各个地方也有所差别。
但无论差别多大,聘娶的重要性、严肃性都是一样的,因而传统上中国人婚姻的稳定性也是相当强的。结婚不易,离婚自然也不会那么容易。
时至今日,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也因为传统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的客观物质基础的变化,中国的聘娶习俗已变得越来越简单。结婚没那么“繁琐”了,离婚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频繁了。
为了让新出嫁的姑娘日子能够过得更好,也让自家女儿到了男方有一定的经济地位,中国父母会在女儿出嫁的时候给女儿准备陪嫁品,也就是嫁妆。
嫁妆包括女儿日后要用的床柜铺盖、梳妆用品、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有钱人家还会有“黄白之物”等奢侈品。古时大户人家还陪嫁人,也就是用以伺候女儿的陪房丫鬟。近现代的陪嫁以福建等地最为隆盛,当地习俗认为丰富的嫁妆可以让女儿到了男方家里不受欺负。
中国人讲“礼尚往来”,一切礼节都讲究有来有往。即使贵为天子,接受了诸侯、众臣行礼后,也要还礼。陪嫁之于聘娶,嫁妆之于彩礼,也是这个意思。
然而,凡事都是过之犹不及。彩礼、嫁妆体现的是对对方以及对方家庭或家族的尊重,是建立双方家庭、家族感情的一种方式,他们都是作为中国人“礼”的观念的一部分存在的,至于具体实物上的要求反而不那么重要。可后世的演化往往“喧宾夺主”,对实物的看重有时大过了对礼节的尊重。
现今要求婚前买房的风气被人称为“丈母娘经济”,说是中国的丈母娘们大大促进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活跃。这种理论自然不能完全成立,但也的确反映出中国社会在婚嫁方面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助涨了中国的房价泡沫。
房子不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对于个人和家庭都是重要的固定资产。大城市高昂的房价经常需要掏光几代人的口袋去购置。社会形成了买房才结婚的风气,意即把房子看作了彩礼的必备,这是超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阶段,超出一般家庭支付能力的无理要求。
地产商们很乐意看到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形成的过程中也许也少不了他们的推波助澜。但我们今天需要厘清的是,这已经超出了我们传统上下聘之“礼”的要求,体现的不是男方对女方的尊重,而是过分的物质“购买”。
一般来说,一个年轻小伙子,20多岁,初入社会,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足以支付得起一套房子的首付。如果家庭支持有限,这个压力只能压在小伙子自己身上,其婚育的年龄必然需要后移,这就造成了社会上越来越多大龄单身青年的存在,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聘娶”和“陪嫁”这种说法比较符合传统男权社会的实际,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明显提升,这样的概念就有点儿不够“与时俱进”了。既然我们现在提倡男女平等,彩礼和嫁妆这种明显带有男权痕迹的东西就需要进行改革。
像美国人一样彻底没有聘娶与陪嫁倒大可不必,但我们必须给予这些东西现代的平等的价值。要改变过去那种女儿嫁到老王家就成了老王家人的观念,亦要改变家中男子中心的意识。男女双方、男女双方家庭都应是平等的,男女双方对于双方老人也都有对等的责任。
既然婚后责任对等,婚前的要求也应是对等的,单独一方向另一方及其家庭提出过分的要求就不合适了。
美国人不知彩礼、嫁妆,就更不会普遍提出婚前买房的无理要求。一项相关统计显示,美国人买房的平均年龄是37岁。这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当然是婚后夫妻俩共同奋斗的成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我仍认为聘娶和陪嫁这样的流程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婚姻的严肃性和家庭的和谐持久,但对它们的解释或改革,真的需要社会学家来做新的定义。
婚礼份子钱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中国一些地方人们叫苦不迭的负担,有的人光是每年给出去的份子钱就占了家庭开支的一个重要部分。份子钱的额度也是不断增加,让人们直喊无奈,但又不能不“随行就市”。
这种情况在中国北方尤为普遍,南方相对还好点儿,像广东这种发达省份反而在这方面比较节制。
份子钱是中国送礼文化的一部分,原本有沟通感情、赞助主人开支、实施社会救急的作用,但发展至今,好习俗却成了坏负担。从长远角度来看,任何一项制度或习俗都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需要身处其中的人们警惕和调试。
习俗是为人服务的,习俗的存在是为了社会能够更加和谐,人们能够更加幸福、快乐、友好、融洽地相处。如果成为了大家普遍的负担,那就得反思其是否需要调试或消灭了。
美国人结婚也有事实上的“份子钱”,不过美国人的方式更加直接,更能体现前面所讲的沟通感情、社会救急的作用。美国人的“份子钱”一般不是直接给钱或红包,而是以礼物的形式体现。
美国人在通知亲戚朋友参加婚礼前,会列一个详细的礼品需求单,把主人希望亲朋们赠送的礼物明确地告诉大家。亲戚朋友们会按照自己的情况在礼品需求单中选择自己将提供的物品并提前告知主人,以免别的朋友重复赠送。
美国人送礼不拘一格,贵重的物品可能也有,像婚礼上需要的盘子、刀叉也会有。这样,既减少了主人的婚礼开支,也减少了社会总体上的浪费,更加环保。
美国人的婚礼和中国南方人的婚礼相同,都是在下午举行,婚礼后享用晚餐。中国北方则一般是在上午举行婚礼,婚礼后吃午餐。中美婚礼不同的是,美国人一般在婚礼晚餐后举行舞会,中国人的婚礼餐后即毕。
中美婚礼众所周知的一个不同点是,美国人的婚礼多数在教堂举行,即使不在教堂,也会请神父到场主持。中国人的婚礼,城市里主要在酒店举行,农村则主要是在男方家里,一少部分农村人也会选择在酒店里办婚礼。有意思的是,1900年以前,美国人一般是在女方的家里举办婚礼。
美国人的婚礼一般就几十个人参加,主要是新郎新娘的亲人和朋友。婚礼能有100人以上的规模,那就很引人注目了。中国人的婚礼,几百人是很常见的,多的上千人也不奇怪。
这些人里,除了新郎新娘的朋友外,新郎新娘父母的亲戚朋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往往人数更多。父母需要在这一天将儿女结婚的消息“昭告天下”,这是他们人生的一大重要成就。
婚礼之后,美国新郎就可以“以我之姓,冠你之名”,新娘就得从夫姓了。中国大陆在1949年建国后就“打倒”了这种“封建思想”和做法,很少再有女人冠夫姓了。在这方面,中国的男女平权比西方更加进步。
中美结婚的习俗各有来源,各有特点,融合也正在发生。无论是怎样的表现形式,新人幸福都是最重要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尊重传统,建构现代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结婚新风尚,中美都还在路上……